我继续解释着,将关羽水军的及时出现、赵云能够冲阵救主,都或多或少地归因于这些“早有预见”的安排。
当然,我绝口不提那条真正隐秘的、由石秀、糜贞等人负责的“暗线”。
主公果然陷入了沉思。
他似乎在回忆当初在新野议事的情景。
当时他对我的某些建议或许不完全理解,甚至有所保留,但最终还是部分采纳了。
此刻回想起来,关羽的水军确实成了救命稻草,赵云也确实发挥了关键作用……
难道,子明当时的布置,真的在冥冥之中,起到了保全核心的作用?
他看向我的眼神,变得复杂起来。
有悲伤,有庆幸,更有一丝……难以言喻的惊叹和信赖。
他似乎将这场“不幸中的万幸”,归功于我的“先见之明”和“深谋远虑”。
“子明……”
主公的声音依旧沙哑,但已经不再是纯粹的悲鸣,他艰难地开口,
“若非……若非你当初……”
他似乎想说些感激的话,但又觉得在这种惨胜如败的境地下,任何庆幸都显得有些不合时宜。
我适时地微微躬身:
“主公言重了。此乃天佑主公,亦是诸位将军用命,将士齐心之功。
昭不过稍尽绵薄之力而已。眼下最紧要的,并非沉湎于悲伤,而是要尽快收拾残部,稳住军心,依托夏口,放眼江东!”
我及时将话题引向未来,点明了下一步的方向
——联合孙权。这既是现实的需要,也符合我接下来计划的推演。
诸葛亮此刻也上前一步,接口道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