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我们讨论的基础,不含任何超前的信息。
诸葛亮羽扇轻摇,目光锐利如鹰隼,他微微颔首,接口道:
“子明所言极是。曹操拥兵百万,虎视江南,孙权虽据江东六郡,地利人和,然以一隅之力,独抗曹操倾国之师,亦是难上加难。唇亡齿寒,此理至明。”
“正是如此。”
我顺着他的话继续引导,
“曹操大军压境,檄文必然早已传遍江东。
以孙权之英明,面对如此强敌,断不会坐以待毙。
然江东内部,想必定有主战、主和两派之争。
孙权要在两派之间做出决断,同时也要掂量曹操与我军的实力对比。因此……”
我稍作停顿,目光看向孔明和元直,加重了语气:
“因此,我以为,孙权极有可能,甚至可以说,必然会派遣使者,前来夏口,
一则探我军虚实,看我等经历长坂大败之后,尚余几分战力;
二则,试探我主抗曹之决心;
三则,或可寻求联合,共御强敌。此事,宜早做准备,未雨绸缪。”
我将“必然会派人来”这一点,归结于基于局势和孙权性格的逻辑推演,而非确凿的情报。
这样既能点明关键,又不会显得突兀。
徐庶适时地补充道:
“子明所虑极是。曹操势大,孙权独力难支,联合我军,方有一线生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