堂上的正式议论告一段落,主公与诸葛亮送鲁肃一行至帐外,双方约定明日再续详谈具体细节,气氛略显缓和,但空气中依旧弥漫着无形的紧张。
鲁肃此行肩负重任,言行举止无不透着谨慎与老练,方才虽对结盟抗曹表达了倾向,但最终决策权仍在孙权手中,变数犹存。
看着鲁肃准备告辞的身影,我心中一动。
忆起昔日在襄阳与他初见,虽交浅,却也能感受到此人胸襟开阔,并非寻常俗吏。
此刻,若能抓住机会,与他进行一番更深入的私下交流,或许能为后续的江东之行,乃至整个孙刘联盟的促成,埋下一颗更有分量的种子。
尤其是,需要让他意识到,刘备集团内部,除了诸葛孔明之外,还有值得他认真对待、甚至可以进行更深层次合作的力量存在。
恰好此时,鲁肃似乎被帐外微凉的江风吹得精神一振,并未急于登船,而是驻足片刻,目光投向了远处波光粼粼的江面,似在整理思绪。
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。
我快步上前,对着鲁肃拱手,微笑道:
“子敬先生,方才堂上高论,子明受益匪浅。
只是有些浅见,未能尽述,不知可否借一步说话,稍作请教?”
我的姿态放得很低,语气也十分谦和。我知道鲁肃为人方正,但亦重才情,对于真正有见地的交流,他通常不会拒绝。
鲁肃闻言转过身,目光在我脸上停留了片刻,那双睿智的眼睛似乎能洞察人心。
他或许有些意外,但并未显露出来,只是温和地点了点头:
“子明先生客气了。请。”
他示意走向旁边一处相对僻静、可以远眺江景的土坡。
我们并肩而行,离开喧闹的人群,晚风带来江水的潮气,拂面生凉,也带来了一丝难得的静谧。
随从被鲁肃挥手示意停留在远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