宁川来的突然,但也只能算是锣鼓声止后,他又来了个返场表演。
这三小子不一样,他们是一顿饱饭没吃过,纯饿,一天饿三顿的那种。
李云皓来之前本来是打算七千万收购,看了情况后又觉得不值那么多钱,思考了一下打算五千万收购。
两千万的成本,五千万他们也不算赔,赴美几年,回来之后一人一年赚一千万也算可以了吧。
左一句小孩、右一句小孩的叫着,其实博士毕业都回来,年纪也不小了。
如果他们真的不适合这条路,拿钱走人也算条明路。
包括李云皓也能给他们提供年薪适当的岗位,毕竟是宁川推荐的公司,技术方面绝对没问题。
唯独这管理和运营,少碰为好。
这三小子论聪明应该不比宁川差,毕竟读到博士,甚至比一般的人要聪明。
但绝对没有宁川的自知之明,怎么就觉得他们这三个臭皮匠能管理好一个公司呢?
算了,看人可怜,李云皓还是换了个思路。
收购还是融资,方案都摆在桌上让他们任选?
收购就是他们钱少花点,但要多费点心思,重新整理产业线,最后花销大概跟融资也差不多。
融资又称胡萝卜钓驴,都是那一点钱,但股份在手,能推动他们继续搞科研。
目前来看这个公司的核心还是在他们三个,如果说真的收购后失去这三个核心人物,那科研方面的人才又要重新找,就又拉长了他们增程式动力系统的研发时间。
反正李云皓也不是完全出于对着几个小子的同情吧,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,在人员身上的投资永远占多数。
这算是他的投资之一。
但对于这三个人来说,他们的公司还能在他们手中延续下去,完全不亚于救世主了。
三人几乎是没犹豫就选择了融资,放弃了就放在眼前白花花的现金,果断选择了给鸣洲打工。
这也是为什么李云皓一回去就说钱不够了的原因。
本来带了七千万出来,五千万能了事,结果愣是让他投了一个半亿进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