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 > 德云小趣事 > 第4章 首演惊鸿梦,心定意已决(第1页)

第4章 首演惊鸿梦,心定意已决(第1页)

首演之夜的大幕,在万众期待中缓缓拉开。广德楼剧场外霓虹璀璨,票务窗口前仍有没买到票的观众徘徊,黄牛手中的票价被炒到了平时的三倍。我攥着尚九熙悄悄塞给我的前排票,指尖因紧张而微微发凉——这不仅是我第一次以“特殊身份”坐在观众席,更是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他站在聚光灯下,为一个全新角色倾注灵魂的时刻。

后台化妆间里,尚九熙正在做最后的造型调整。他饰演的角色是一位在传统相声与现代艺术间挣扎的青年演员,戏服融合了长衫元素与解构主义设计,墨色衣摆上绣着细碎的铜钹纹样,随着他踱步的动作轻轻晃动。何九华站在他身后,正仔细为他系紧腰间的皮质绑带,嘴里还念叨着:“待会儿第三幕转场时,这带子别卡到麦克风线,上次排练你差点被绊倒。”

“知道了知道了,华儿你比我妈还唠叨。”尚九熙嘴上嫌弃,眼神却不自觉飘向镜子角落——那里放着我昨天送他的幸运符,一个绣着“顺”字的小布袋。他抬手摸了摸口袋,似乎在确认那物件还在。

秦霄贤抱着一堆暖场用的荧光棒冲进来,帽子戴得歪歪扭扭:“九熙哥!外面好多粉丝举着你的灯牌啊!还有人喊‘熙熙今天也超帅’,我帮你录下来了!”他晃了晃手机,忽然瞥见角落里的我,眼睛一亮,“林记者你怎么在这儿?不应该去媒体区吗?”

我刚想解释,尚九熙已抢先开口:“她来帮我看看服装有没有问题,专业记者眼光准。”他朝我递来一个“放心”的眼神,指尖快速在身侧比了个“三”的手势——这是我们昨晚约定的暗号,代表“别紧张,有我在”。

何九华似笑非笑地看着我们:“行了行了,快去媒体区吧林记者,等会儿开场了找不到座位。九熙,我再陪你对遍最后一段独白。”

我点点头,转身离开时,听见秦霄贤压低声音问:“九华哥,你说九熙哥今晚会不会……给林记者个惊喜啊?”何九华的回答被门隔绝在外,只留下一阵意味深长的笑声。

媒体区设在二楼侧台,虽不如前排视野正,却能清晰看到后台与舞台的衔接处。我架好相机,镜头对准舞台中央那个圆形的木质转台——那是整个剧的核心场景,象征着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。灯光师正在调试追光,金黄的光束扫过观众席,激起一片低低的惊叹。

七点半,大幕准时升起。当尚九熙穿着那身墨色戏服,背着一把斑驳的三弦琴走上舞台时,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。他微微颔首致意,动作间带着角色特有的疏离感,眼神却在掠过媒体区时,极快地与我对视了一眼。那一瞬间,我仿佛从他眼底看到了一丝紧张,又很快被演员的信念感覆盖。

剧情围绕着他饰演的“阿熙”展开:一边是师父临终前“守住老玩意儿”的嘱托,一边是新锐导演“打破框架”的邀约。尚九熙将角色的挣扎演绎得淋漓尽致——在传统茶馆说相声时,他挑眉抖包袱的样子还是那个熟悉的尚九熙;但当面对现代剧场的空荡座椅时,他垂眸抚琴的落寞又让人心尖发颤。

第三幕,阿熙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崩溃,一段长达三分钟的独白掀起高潮。“这三弦的音儿,是从老祖宗那儿传下来的!可现在的人,只爱听耳机里的电子鼓!”他猛地将琴摔在地上(道具琴),琴弦崩断的声音刺得人心惊。台下一片寂静,连呼吸声都仿佛被抽走。

就在这时,意外发生了。舞台右侧的灯光架突然发出“吱呀”一声异响,一块装饰用的木质雕花板松动脱落,正对着尚九熙的方向砸下!

“小心!”我几乎是本能地从座位上站起,相机“哐当”掉在地上。

千钧一发之际,尚九熙似乎也听到了声响,下意识侧身躲避。雕花板擦着他的肩膀砸在舞台上,碎裂的木屑溅起老高。观众席发出一片惊呼,后台也传来慌乱的脚步声。

但尚九熙没有停下。他只是踉跄了一下,立刻站稳,脸上甚至还保持着角色的悲愤神情,对着话筒继续念道:“可我偏要让这老弦儿,弹出新调子来!”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,却异常坚定。

台下先是一愣,随即爆发出比之前更热烈的掌声,夹杂着“九熙加油”的呼喊。我死死攥着拳头,指甲几乎嵌进掌心,直到看到他对侧台打了个“OK”的手势,才发现自己后背早已被冷汗浸湿。

后台的事故处理得很快,工作人员趁着换幕间隙紧急加固了灯光架。再次上台时,尚九熙的额角多了道细小的划痕,是刚才躲避时被木屑擦到的。他却像没事人一样,在一段融合了街舞元素的相声段落里,用一个高难度的旋转动作点燃了全场,甚至还即兴加了句包袱:“刚才那木板儿是跟我这儿砸挂呢,说我这新玩意儿‘板儿’眼不对!”

全场哄笑,掌声雷动。我看着镜头里那个在舞台上光芒万丈的人,忽然明白为什么他会如此热爱这片天地——即使面临意外,他也能将危机化作舞台上的闪光点,这就是属于尚九熙的魅力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