纵观其一身,本事是毫无质疑的,但人品和德行是十分有亏的。
先有弃城而逃的“壮举”,随即有逢迎谄媚之“气节”,之后更是有排挤同僚、助纣为虐、陷害忠良的“功绩”,因此,看官老爷们心中大致是不能接受他与岳飞、韩世忠齐名的。
再说张浚,那是南宋名臣、学者,进士出身,历枢密院编修官、侍御史等职。
苗刘之变时,与吕颐浩、张俊、韩世忠等勤王复辟有功,除知枢密院事。
建炎四年,提出经营川陕建议,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。
在川陕三年,虽于富平之战中大败,但训练新兵,任用刘子羽、赵开、吴玠等抵御金军,也使江淮也赖以安宁。
后除同平章事兼知枢密院,部署沿江、两淮诸军防御,并谋求北伐。
淮西军变后引咎求罢。秦桧及其党羽当权时,谪居近二十年。金帝完颜亮南侵时再获起用,奉命督师北伐。虽初战告捷,但因部下将领不和,于符离之战大败。
旋即再相,视师淮上,积极部署抗金措施,不久又为主和派排去。隆兴二年,张浚病逝,享年六十八岁。累赠太师,谥号“忠献”。
张浚自南渡之初,即以从龙功臣的身份,一度深得高宗、孝宗信任,被称为“中兴之佐”“长城”。
一生虽屡次起落,但两度执政,出将入相,与南宋初年的许多重大政治事件息息相关。
时人及后世围绕其个人性格及建立事功,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评价:誉之者赞为“身兼文武之全才”,“中兴以来,一人而已”,将其与诸葛亮相提并论。
批评者则指出他托名恢复,大言误国,忌贤害能,志大才疏,“无功可言而罪不胜书”。堪称南宋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但无论如何,此人无论从哪一方面比,都比张俊要优秀得多。
如今,二将在此关键时候,联手出战迎敌,倒是让人唏嘘。
严格来说,张浚不算武将,但此刻无人可用,种师道别无他法,只能以他为后队,督促大军,列阵推进。
再以姚古、张俊为前队,领兵先来与昭军厮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