等戴宗回来,马灵便接力传信出去。
这次,就是戴宗将关胜的请示送回燕京,林冲批复后,由马灵送去前线,交给关胜。
林冲的意见,很明确,大理是要打的。
但是理由不能是因为他跟宋国的关系,而是要善加利用正在造反的东方三十七部,甚至是用已经独立的自杞、罗殿两国做文章。
东方三十七部,自然是反抗压迫,推翻高氏腐朽的统治,解救被架空的段氏皇族。
而自杞、罗殿两国,自是在自保的前提下,剪除被剿灭的风险。
如此,方才名正言顺。
关胜得了林冲批复,顿时豁然开朗,派使者分别出使自杞、罗殿两国,然后又派人联络三十七部首领,在自杞国会盟,共商推翻高氏权臣,还政段氏之事。
这些势力,起来反抗,本就为了自保。
自杞、罗殿还好,因为跟宋国建交,得到承认,虽说进取不足,但自保有余。
三十七部就不一样了,他们本是大理开国功臣,按理该受到优待。
可惜时过境迁,谁还记得他们是段思平开国的最大倚仗,只把他们当做冤大头,横征暴敛,搞得民不聊生,不得不起来反抗。
但他们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体系,临时会盟反叛,也是各自为战的局面,自然不能持久。
犹如汉末十八路诸侯一般,各自有各自的心思。
而权相高泰运,则运筹帷幄,将他们给吃得死死的,正如当初董卓一般。
虽然三十七部一度攻陷鄯善府(昆明),其侄定远将军、姚府演习高明清战死,但对高氏的权臣地位没有任何动摇,高明清侄子高量成临危受命,率兵平叛,打得联军节节败退。
历史上,高量成也正是因为平叛三十七部,因功受封相国,继续以权臣身份执掌大理军政大权,成为高氏家族的核心人物。
此刻,正是三十七部危急存亡的关头,也是自杞国、罗殿国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,昭军的介入,对他们来说,无疑是雪中送炭,求之不得。
所以,当关胜的使者抵达各处,说知来意后,几方势力欣然答应,愿意奉昭国为宗主,请求出兵相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