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是漕运!
周教谕考前寄来的三道策论题里,就有一道“漕运之利弊”!守拙斋主让他探查云溪,核心也是漕运!太子赐书,隐含的关注点还是漕运!现在,院试策论题,竟然直接就是“漕运之积弊与革新之道”!
这究竟是巧合?还是…冥冥之中自有天意?抑或是…某种更深层次的引导?
一股难以言喻的感觉涌上李明心头。他仿佛看到一条无形的线,将云溪岸边纤夫佝偻的背影、仓吏贪婪的嘴脸、父亲信中的告诫、大哥策论的严谨、太子期许的目光、守拙斋主洞悉世事的眼神…以及眼前这张散发着油墨味的考卷,串联在了一起!
这个题目,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战场!是他将一路所见、所闻、所思、所学,彻底融会贯通,倾泻于笔端的绝佳机会!
巨大的兴奋瞬间冲淡了环境的恶臭和身体的些许不适!李明只觉得一股热血涌上头顶,几天来被姜汤熏得有些麻木的思维,此刻变得异常清晰、敏锐!
他不再犹豫,立刻铺开试卷,磨墨润笔。
经义题,他早已烂熟于心,笔走龙蛇,破题精准,阐述严谨,字字珠玑。
诗赋题“秋思”,他略一沉吟,没有落入伤春悲秋的俗套,而是联想到云溪百姓的困苦,笔锋一转,写出“秋风岂解黎庶恨,唯见漕渠浊浪翻”的沉郁之句。
最后,是重头戏——策论!
李明提笔蘸墨,胸中仿佛有千言万语亟待喷薄!云溪河工的冻毙、仓吏的盘剥、漕粮的霉烂、百姓的怨声载道…一幕幕鲜活而残酷的画面在他眼前飞速掠过。他不再需要华丽的辞藻堆砌,只需要将最真实的见闻、最深刻的思考、最迫切的呼吁,化作最锋利的文字!
“漕运之积弊,不在江河之淤塞,而在人心之壅塞!吏治不清,则百弊丛生!…” 开篇第一句,便如惊雷炸响,直指核心!
他结合云溪实例,痛陈清淤之费十不存一、漕粮入库以大斗小斗之弊、陈粮充新粮之恶、河工纤夫冻饿病亡之苦、沿途百姓因捞取散落漕粮而被诬盗之冤…字字血泪,句句惊心!将书本上抽象的“积弊”,化为了触目惊心、令人发指的具象图景!
继而,他提出革新之道:首重吏治!严查贪蠹,重典治吏!其次,恤养漕工,保障其基本生存,探索部分漕粮转海运以减轻河运压力,同时为漕工谋划转业出路。最后,改革漕粮征运制度,引入监督,杜绝损耗中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