忠叔也忍俊不禁,看着张铁柱憨态可掬的样子,又看看被众人环绕、如众星捧月般的少爷,再望向主座上欣慰含笑的夫人和二小姐,只觉得满室生春,其乐融融。这荣耀,这温暖,都是少爷凭真才实学挣来的,是李家应得的。
酒酣耳热,人声鼎沸。
没人注意到,院子角落的阴影里,一个负责端菜的小厮低着头匆匆走过。
他动作麻利地将一盘菜放在席上,目光却飞快地在主桌方向,尤其是王氏和李芸身上扫过,眼神深处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,随即又恢复成低眉顺眼的模样,迅速隐没在穿梭的仆役之中。
张铁柱蹲在院子里,对着几个大樟木箱子发愁:“忠叔,这…这都要带上?俺瞧着这书比俺打铁的砧子还沉!”
忠叔正指挥人将一匣子湖笔用油纸仔细包好:
“自然要带!少爷是去京城做学问、考状元的!书就是根本!还有那套《十三经》精注,翰林院的东西,金贵着呢!轻拿轻放!”
“那…俺这祖传的打铁锤能带不?”张铁柱小心翼翼摸出腰间别着的小号铁锤,“京城万一有不开眼的混混…”
“带!都带!”李明从书房走出,手里珍重地捧着守拙斋主所赠的几册旧书,闻言笑道,“铁柱兄的护身神锤,岂能不带上?”
青浦县的喧嚣与荣光,如同盛夏午后的骤雨,来得猛烈,去得也快。热闹了几日的流水席散了,络绎不绝的访客也渐渐稀少。李家大宅从门庭若市复归平静,但这平静中却酝酿着更大的波澜——举家迁往京城。
院子里,气氛忙碌而带着一丝离别的愁绪与对未来的憧憬。几个结实的大樟木箱子敞开着,忠叔如同最精明的账房先生,指挥着几个健仆,将需要携带的物品分门别类,仔细打包。
“这个箱子,专门放书!”忠叔指着最大最结实的一个箱子,语气不容置疑,“少爷的《四书章句集注》、《五经大全》,还有大少爷从京城捎来的那套翰林院精注《十三经》,是头等要紧的!都用细棉布包好,书页之间夹上芸香草防蠹虫,小心码放,空隙处用软布塞紧,万万不可磕碰!”
张铁柱蹲在箱子旁,愁眉苦脸地看着仆役们,将一摞摞沉重的书籍小心翼翼地放进去。
PS:求催更,求书架,请各位大大们不要养书,每天固定3章,你们的催更就是作者的动力,感谢!!!
喜欢科举:我的过目不忘太招祸!请大家收藏:()科举:我的过目不忘太招祸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