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非也。”
“哎呀,您就别卖关子了,总不能您直接那浑小子一个侍郎去做了吧?”
李承乾突然感觉有些不妥,遂说道:“崔尧身为一个侯爷,擢升到侍郎很不妥吗?”
“陛下要擢升谁,只不过是一句话的事,能有什么不妥?只是总该要照顾到三省与吏部的态度,不好一言而决的,总要走个过场不是?再说各部侍郎皆是一个萝卜一个坑,您要擢升他,总要腾个位置出来。
不拘是升是贬,总归要有个由头,坑里还竖着萝卜呢,怎好硬塞一个人?”
李承乾心虚道:“假如说朕要升他做六部尚书之一呢?”
“陛下莫要说笑,韩非子有言:宰相必起于州部,猛将必发于卒伍!崔尧当初做那辽东大总管,还能说这厮幼年曾有战绩在身,且乃是鄂国公的关门弟子,虽说太过牵强,但怎么也扯得上一些渊源。
可文职呢?他做过什么?
李承乾辩解道:“其实他幼年时未立战功之前,就曾任‘发管委’秘书处司长一职,直接负责父皇与师父关于内廷的一应改革事务,麾下可还是有三位手下哩。”
“哦?那到底是谁听命于一介黄毛小儿呢?”
“朕想想,里面有李泰、长孙冲还有一个叫卢照邻的世家子,此人也是父皇擢拔的。”
“那这个衙门现在何处呢?为何名不见经传?”
李承乾摸着鼻子心虚的说道:“朕一登基就给裁撤了。”
“既是先皇确立的衙门,想必定有重任,陛下为何裁撤?”
……
李承乾不语。
武照心有灵犀的问道:“是因为李泰吗?”
“昂,朕看他不爽,见不得他。”
“陛下倒是实在,可这衙门并未有所建树,就烟消云散,百官们是不会承认的,更何况您也说这是分属‘内廷’范畴,也就是说这衙门本身的行为就是见不得光的。
先皇宏图大略,横压一世,组建个内廷耍耍,自然是没人敢说闲话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