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及糜氏商路多年积累的无形资源,冷静周旋,化险为夷的。
她不需要像武将那样冲锋陷阵,但她所掌控的资金流、物资链,却是支撑“暗线”千里潜行的血液。
没有她,工匠们无法获得必要的材料,学者们无法得到基本的食宿,玄镜台的运作也会因为缺乏经费而捉襟见肘。
她就像一位沉稳的舵手,在惊涛骇浪的商业潜流中,牢牢把控着“暗线”的经济命脉,确保这条生命线不会因为缺钱断粮而中断。
她所展现的果断与调度能力,绝非寻常闺阁女子所能企及。
接着,我看向第二张薄纸,是关于蔡琰所负责的“文枢”支线
——也就是崇文馆的学者和典籍。
“‘墨者’(蔡琰代号)回报:已遵令转入丙三水道。
水流湍急,河道狭窄,部分大型书箱需拆分转运,进度受阻。
所幸船工皆为‘渔夫’(玄镜台外围可靠人员)出身,熟悉水性。
途中学者情绪偶有波动,‘墨者’亲自抚慰,并组织誊抄部分孤本残卷以安其心。
目前已通过最危险河段,预计后日可汇入预定水域。
另,‘墨者’建议,为防万一,可将部分极重要孤本再次筛选,由‘夜枭’以更隐秘方式分批携带。”
读到这里,我不禁对蔡琰这位才女更多了几分敬佩和心疼。
她本是名满天下的才女,精通音律辞赋,却在这乱世之中,肩负起保护中华文脉的重任。
丙三水道我知道,那是一条极其偏僻难行的小河,寻常商船绝不会走。
可以想象,在那颠簸狭窄的船舱里,面对着未知的危险和一群心神不宁的学者,蔡琰承受着多大的压力。
但她没有退缩。
她不仅要安抚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,还要在艰难的环境中,想方设法保护那些珍贵的典籍
——那是我们民族的记忆和智慧结晶,也是我未来构想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基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