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些年,浙江提学范惟一在杭州院试之时,与杭州知府私下宴饮,被御史一本弹劾“违制交际”,范提学无言以对,遭革职查办。
待长沙府官员全部离开,郭瀚让人沏茶,与幕僚孙庠对饮。
孙庠不似寻常的幕僚一般,对东主察言观色小心侍奉,而是大大咧咧地与郭瀚对坐,以茶当酒道,“恭贺东翁,又能得孟轲之乐!”
郭瀚倒也不怪这孙庠无礼,悠然抿了口茶,乐而不答。
这茶也粗砺,似乎就是产自本地的黑茶,这会儿他心情愉悦,口中的粗茶,居然也喝出了大红袍的感觉。
孙庠这句“孟轲之乐”,说到郭瀚的心上了。
孟轲之乐是君子之乐,其乐有三。
“父母俱存,兄弟无故,一乐也;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,二乐也;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,三乐也。”
在郭瀚看来,当官,一定要知道其中的意义,才能做一个“明白官”,若是连官之真意都不懂,那就只能当一个“糊涂官”。
当一省学政,其中的意义在哪里?
不在钱,不在权,而在学生。
不像官场上有的同僚,为了某个英才连起码的体面都不要了,行那“倒拜门”之举,身为提学,院试所点的每一名秀才,天经地义都是他的学生。
作为座师,这些学生都是他的资源。
身为提学,最为宝贵的,自然就是手中秀才的名额。
大明各府的名额不等,大府如苏杭,不过录取二十五名生员,小府如衡州,不过录取十二名生员,长沙算是中府,每次院试能录取二十名生员。
不知为何,同样是中府,长沙府比武昌府的名额还要多,武昌比长沙大,还是治所,每次院试竟然只录取十五个生员,难怪武昌士子要以头抢地了。
长沙说是二十个名额,其实只有十九个,因为还有一位府试案首。
十九个人当中,若是能出四五名进士?
郭瀚呵呵一笑,今日迎接他的这桌饭菜,何其丰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