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秋往红旗合作社跑得更勤了。
借口?
已经不需要太复杂的借口。
特需任务技术协调就是最好的通行证。
她不再仅仅满足于远远观察或公事公办的交流。
“陈顾问,关于阶梯补料的精确时间节点,我重新做了模拟推演,结合你那套‘脉动装置’的温度曲线,发现第3小时和第7小时是菌群代谢的关键拐点,补料精度需要控制在±5%以内...”
她拿着自己手绘的图表,直接凑到陈建华的办公桌前,金丝眼镜后的眼眸闪烁着纯粹的技术狂热和求知欲,身体几乎挨着陈建华的胳膊,淡淡的书卷气和冷香萦绕。
陈建华抬眼,对上她近在咫尺的认真脸庞,能清晰地看到她眼底因熬夜推演而泛起的淡淡青影。
这份执着,让他也微微动容,接过图表,快速扫过:
“数据很扎实,拐点判断准确。不过,结合我们现场大罐发酵的湍流情况,实际补料窗口可以放宽到±8%,通过后续的溶解氧微调来平衡。这是现场数据...”
两人头挨着头,指尖偶尔在图纸和数据上轻点,沉浸在纯粹的技术世界里。
沈秋听着陈建华简洁精准的分析,看着他骨节分明的手指在数据上滑动,心跳不自觉地漏了一拍,脸颊微微发热。
这种并肩攻克难题、思想碰撞的感觉,让她沉迷。
“咳咳!”
一声刻意的咳嗽,伴随着浓烈的香风,瞬间打破了这专注而微妙的氛围。
赵莉莉像一道火红的旋风刮了进来,手里端着一个热气腾腾的搪瓷缸。
“哎哟,沈副厂长又在和陈顾问深入交流技术啊?”